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原來是同份心情

想了一下才發現為何每次都寫下差不多的心情。

原來屬於自己一個人的那份當下,沉靜下來的那份空閒裡,環境四周的其他聲音剛好寂然無迹,所以我只感到那份突然的靜謐,這樣的氛圍裡,腦袋一空,隨之而來的就是亙常不變、縈繞於心的流金歲月之慨。

昨天看了學弟的部落格,許久沒有上去走走,上頭的氣象全不一樣了。之前那個帶些憤怒和尖巧、不羈才氣的文筆和靈思,轉為一大落的快樂和幸福。生命裡開了花的緣故。從他的部落格裡延伸出去的連結,也是讓人眼睛一亮和甚有撞擊的奇思繆想、趣聞妙筆。看別人的筆下足跡是一種引人的窺視和參與,就像佇在一旁看著經過的風景和街衢巷弄的點滴片段。字面上似乎瞧見了端倪,但實則未盡如此,文章篇篇有些關連,但又未必如自己所兜弄的那般發展,以為自己知道了他和她,行列間更跳出了不同的面貌和思致。好像吧,我好像都不是那樣瞭解誰,即使有些人是知名識人,還有過一段時日的熟稔,卻落在文字的節理中,一再地推翻。可不經意的又莫名的構築了另一個輪廓……

寫到這裡,又是跳掉了節拍,唉唉,一貫的思考模式,或者推說這也是一種風格?想說的是剛剛才發現的事實,原來我都在同樣的心情下寫文章,所以差不多的歷史才會一再翻演,而昨天看了人家的部落格又再次領悟到,突出的人事物都是經營來的,這些精彩的bloger常常定時po文,或是腦中構思或手邊記下,而後組織剪裁,最重要的是他們真的端坐在視窗前敲鍵盤。對於花腦筋攪心力也習以為常不以為苦。

對照下,我那老是差不多的雜雜念,是因為懶,寫嘆息、寫欣喜,寫心情比較不用費腦力,所以容易。

一個朋友剛剛邀我看他po的《京劇啟示錄》心得,他昨天看,今天就洋洋灑灑一篇寫下來。我比他早看了兩週,不過心情卻是那天感動,今天淡在記憶裡。沒寫下,似乎就是陽光下的雪花片,融入風中兩不見。想了《京劇啟示錄》之前,才看了《如影隨形》,更之前聽了《鄧力軍》,看了《倒數計時》,還有呢?這是兩個月內的事情而已,沒有寫下心得,也許推說隨興看戲,歡喜感動就在瞬間,何必這般孜孜矻矻?但是呀,舞台的瞬間真的就是讓人忘記了,有時一個劇名出現,卻全想不起其中的內容。這兩日看到果陀《開錯門中門》的重新搬演廣告,老實說,真的忘光了看過的內容,記得的,還比簡介文案都少。還有屏風再推的《三人行不行》系列,只記得那是關於社會現象和省籍議題的有趣嘲諷,到底戲臺上都演些了什麼,看過後,沒有經過文字的反芻,一切灰飛湮滅。
很阿Q的想,過往的一切似乎隨時可以被抹滅,剛發生的也未必是真的成立。這和《京劇啟示錄》感嘆的一般,記憶中的一切,刻苦銘心、也許煙消雲散。所以《京劇啟示錄》看完,讓我更欣賞李國修的演出,喜歡他的熱情感性,滿滿的“戲”味,讓戲這樣好看。除了感動,還有他那戲臺人生的妙語珠機,犀利卻又柔情。也許這就是剩餘留下的些許。

總是這樣皮懶, 不想半夜動腦睡不著,然後卻又一直自我麻醉,推說時光的啼咕,其實是生命中最根本的呢喃。

2008/01/14 01:1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